初观国画家赵士开先生作品,笔者感到的,是一种渗透性灵的洗礼。其画作打动人心之处在于,有一种沉静的稳健,自然而致远,也有一种优雅的洒脱,不苟却随性,他的笔墨严守于规矩当中,更悠游于性情之上。能触碰到其深邃的底蕴修养,更会醉心于他炉火纯青的笔墨技艺。随着访谈的深入,在赵先生的娓娓道来中,笔者也随之体会和读解着一位优秀国画家的艺术历程。
赵士开先生字甫恝,1956年生于北京。赵先生的祖上曾是秀才门第,血浓于水的书香传承,让他自六岁起就对书画艺术有着灵敏的感知,且随着日久的家族熏陶,把这种懵懂的好感逐渐升华为潜移默化的热爱。本可以顺然地把自己的爱好付诸学习研究的践行,但与多数人一样,在那个政治压抑的时期,赵士开却随家人来到了农村。虽然日子清苦,但却没有影响他对国画艺术的追求,且这种身置于大自然中的生活,倒让他发现了诸多乐趣。于至今的言谈里,还能感受到赵先生当时的愉悦:“在农村生活,我可以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庄稼是怎么生长的,各种不同的植物是什么样子,很真切,就像在跟它们对话,感受自然万物的生命状态,没有比这亲身经历更深刻的体会了。这段时间的生活,对我的写生,之后的创作可以说影响重大。”似乎是潜藏在赵先生血脉中的深厚学养让他在逆境中自然悟道了“福兮祸兮”的哲思,这段艰难时光,没有成为他艺术追求的阻碍,反倒是其日后艺术之花绚烂绽放的养料基石。
直至1972年,赵士开先生才有了正式学习国画的机会。他拜在著名画家曹德兆、郭石夫门下至今。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92年先后在北京画院研究生班和天津美院进修,得到了张仃、姚治华、杨延文、王明明、贾广健、于復干等著名画家指导。至此,赵士开对国画艺术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可谓有了如鱼得水的满足,徜徉于艺海中废寝忘食地研探让其画艺突飞猛进,在专注地不辍笔耕中,渐渐形成自我独特的墨韵逸格。
随性笔墨 承古韵致
赵士开先生擅长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他的笔墨,在默默的温雅中总透显着沉厚大气,率意爽利的韵致。若只专工一种画科是传达不出这样的审美意境的。诚然,赵先生不仅有素描勾勒的深厚基础,也有山水写生的扎实功底。更得益于在农村生活的那些年,尽收眼底的自然景致对他艺术性灵的不断陶冶,感受万物生息为其带来的灵感律动,让他的思绪在游目骋怀中尽情信马由缰,在“师法自然”里有了迁想妙得之悟道。他曾多次去到黄山写生,感受那里万千气象之变化,把大气磅礴的壮美景观都幻为笔端的连绵风华。这样的旅程,赵先生是乐此不疲的。
“从事国画这个行业,我是因为喜欢才去做的。学字画是一种精神的修炼,性情的修养,是一种享受,如果不喜欢是做不好的。”
富贵大寿
因热爱而投入,因投入而愉悦,这让赵先生的创作情绪总能处于饱满状态,其作品更充满一种超越技法的,强烈的“感受性”。花叶葳蕤,硕果累累透出的热烈繁荣;枝错叶茂,连理交缠彰显的融融生机;荷塘夏韵,风拂莲动传递的清爽明丽。花叶枝头总以鸟儿点缀,或展翼,或落栖,画面构置亦是动静互宜,相映成趣。若是荷塘入眼,也似能听到声声蛙鸣,风抚过,亦觉莲叶轻轻。诚然,佳作之创离不开以“气韵”和“用笔”为基本,观赵士开先生画作,可谓气韵为上,用笔为妙。在南朝谢赫主张之“六法”中,将之归纳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在“赵氏墨韵”里,观者能看到流畅爽劲,骨力挺拔的线条勾勒,不苟且,不犹豫,且笔笔到位,画画干净,或有篆书入笔的技法,笔法的娴熟承载着生动气韵的传达。而“气韵生动”可谓重点,如人形容之为“如音栖弦,如烟成霭”正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赵士开先生亦称之为“意境”的审美观感。
“中国画有一种大开大合的张力之美,不论色彩和布局,都在传达一种意境感受。这种美是没有‘尺寸’来衡量的,关键在于各人理解不一样。就像看同一朵牡丹花,每个人会因为阅历,观点,修养等等的差异就会有着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就跟我们经常说的‘心手合一’的创作状态一样,也是一种境界,关乎平时知识的积累,笔墨的功夫等一系列条件,是一种综合修养的内在体现和感受。”
可以说,“感受”和“理解”这两个词是赵世开先生艺术生涯中的关键字,他从不会让自己的点滴感受从思维的缝隙中不经意溜走,他会顺着自己的艺术感受去穷其根本,找到源头的解释,再把感受上升为理性的理解,继而再以理解去实践和验证,获得最终去粗取精的艺术真知。而这也正是关乎了一个艺术创作者的终极使命——对创新的履行。
“怎么叫创新,不是说我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的随意,创新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要研究历史,去品读不同时期的书画家的笔墨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是怎么承续和演变的。学习中国画,最根本的功课就是‘习古人’,要先把古人的东西学透了,从点线面的连接到间架结构的设置技法,再琢磨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最终表达扎实的习古功底,后来的一切都会沦为空谈。所谓创新,其实并不是刻意的行为,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
赵先生作品,渗透着返璞归真的纯美,他承续了古人笔墨里沧桑的厚远和清静的淡雅,又启新于流淌自心底的清澈灵性,故能在笔墨流转中驱散观者的浮躁性情,引人入恬淡逸兴的至胜之境,细细感受,似在品读人生,更是荡涤性灵。能在喧嚣中求得宁和心境,亦是赵先生作品中时代精神的最佳表达。
誉美纷至 谦怀始终
优秀的作品不可能挡住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多年在艺术之路上苦心孤诣的追求,也终让赵先生迎来了殊荣至归的收获。其作品《八哥鸣春》入选中国当代千名国画家作品展;《盼归图》被台湾收藏家钟耀松先生收藏《隆冬寒夜》被中国画研究院收藏;97香港回归作品《大富贵》入选中华书画名人作品展,新华日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曾作过报道。 2003年《秋声》入选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并赴韩国、日本、香港特展,《牡丹》《富贵大寿》获建国55周年和邓小平延辰100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大展赛一等奖和特等奖《蕉荟栖禽图》入选十届美展天津作品展,《鸣春》入选中国小品展。在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被《中国报道》出版的蓝皮书、《大美中华》、中国企业联盟等新闻媒体同时宣传报导。
荣誉的到来也预示着更多责任要去履行,近些年,赵士开先生应邀担任北京奥林匹克书画院荣誉院长、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职)、政协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委会委员、翠峰书法艺术学校特聘教授、渤海书画院院长、现代书画院名誉院长;且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会员、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员、天津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专职画家等职务。
野塘栖鹭
诸多的殊荣和头衔,并没有让赵先生沉醉止步,倒让他的心性愈发沉潜到一种虚怀若谷的包容与谦诚当中。
“这么多年从事国画创作,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在经历了一番精神磨砺后,懂得如何去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做人,如何以一种宽纳的胸怀理解这个大千世界。中国画不是单纯的学会画画就行,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领悟。对古人的学习,对创新的实践都要有一种如履薄冰,认真严谨的态度。艺术追求需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探索精神,踏踏实实地充实自己,认认真真做事做学问,保持一个平和心态。更重要的,是创作出的作品要对自己负责,对行业负责,而不是沽名钓誉,最终让后人贻笑大方,留下遗憾!”
如今的赵士开先生,依然在画艺之路上孜孜求索,他是一个在艺术追求中从不“知足”的人,不辍探研,只为对得起观者的肯定,对得住自己的付出。艺途虽艰,但赵先生心无旁骛的专注将会让他再越百尺,奏响明日更为辉煌的华彩乐章!罗小珊创作作品《京华烟云》 您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物画,您寄予其中怎么样的情感和感悟? 我并不是..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