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大拍卖行秋拍相继落幕,2010年末中国书画市场又刮起新一轮热潮。在此之前,中国书画市场经历了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在仅仅低迷了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强劲反弹。中国书画市场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尤其是书法作品更是在拍场一雪几年前默默无闻、少人问津的低谷状态,创出上亿天价纪录。而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也是紧紧跟随连连突破亿元大关,一时间仿佛所有热钱都涌入书画市场。2010嘉德秋拍41.33亿高奏凯歌,北京保利以52.8亿元的总成交额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季纪录。据报道“499场拍卖会,194.58亿元成交额,为期3个月的北京2010拍卖季圆满‘落槌’。”
书画作品在拍场的火爆状况,让不是“圈内人”的“外行”看得云里雾里,摸不清“门道”,很容易将“艺术品”与“人民币”直接划上等号。“圈外人”如果获赠或得到一幅字画便像如获至宝一般,到处询价,以期马上“中彩”。但这样的“期望”一般都会换回“失望”:中国书画市场除非常有名的近现代和当代名家的作品是“硬通货”外,其他艺术家作品都受非常强的地域性局限和艺术家作品实力影响范围的局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礼品”市场,也是收藏者只认“名家”作品的一个很大原因。这也就是说,中国书画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隐性”存在的,绝大多数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并非全国通行,而只是在特定的区域特定人群内部流通消化。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名品伪作”充斥市场,所以中国书画市场虽表面繁荣,内部还是暗礁重重,所以一些业界收藏专家经常会呼吁提醒“新进藏家”要“理性入市”。进入书画收藏市场,良好的心态和坚实的业界基础知识都是必要具备的。
近年来,中国书画市场搭着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顺风车,一路走来风风火火,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发展到现在,时间并不算长,但是势头迅猛,增长速度快速。可以说中国书画市场还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市场,在它的成长过程中还存在很多误区,所以它前进的道路是起起伏伏充满曲折的。尤其是作为书画一级市场的画廊和二级市场拍卖行并没有合理分配,中国拍卖行业的过度膨胀与画廊产业的纤弱相比使市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应该也是中国书画市场并不完善和成熟的一种体现。从宏观上看,中国画廊产业其实还处在一个萌芽的阶段,首先,它是高端行业,是在生活比较优越的情况下,开始过渡到属于文化精神领域的消费。一般在经济很繁荣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这个行业。中国改革开放 30年经济发展的步伐比较快,这个行业被提前催生出来。现在人们有钱了,但是真正欣赏喜爱而去购买艺术品的藏家为数还是不多,大多是作为一种投资或是当作一种高级礼品来收藏的。所以说这个市场还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市场,其中水分很大。第二,现在好多做画廊业的人还只是停留在一种“拿来主义”的阶段,找一些已成名成家的艺术家作品来转卖,或是干脆就不开画廊,省去租金成本直接做艺术品中间人。这不能不说是对真正热爱艺术,真正想做艺术产业的人的打击,现在很多真正在做艺术产业做画廊的人大部分经营的并不是很理想,压力重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书画市场“外热内冷”的现象,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那么画廊仅仅就是买卖艺术品的商店吗?远远不是如此,画廊应该是艺术品专业经纪机构,他不仅是艺术家的经纪人,为优秀的艺术家做推广、宣传服务,还要充当收藏者的“艺术顾问”为他们推介有实力或有潜力的艺术家,并不断确认艺术家的创作是否精益求精,是否长期保持稳定上升状态,以此确保收藏者的藏品呈现一个保值或增值的优良品质。这是我国书画市场保持健康有序、良性运转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需要重视起来。近年来,我国书画市场拍卖火热,那何为“拍卖”?“拍卖”应该是很多好的艺术家作品在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拿出拍卖,价高者得。中国的拍卖行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如“一人饰多角”:为某些艺术家自我炒作的需要,制造拍卖纪录。另外还有赝品泛滥等乱像,这些现象都是对真正藏家的一种伤害。画廊与拍卖行的合理配置是优化书画市场的很重要的内因,另外还有好多外因方面也不能忽视,比如说“赝品”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书画赝品的产生几乎是和书画与生俱来的,因为大多数书画家都是从临摹开始学习书画艺术的,所以这个概念自古就有,甚至一度被传为佳话,当然“赝品”在这个时候被称作“摹本”。
在当代书画市场,“赝品”随着书画成为商品甚至奢侈品而充斥市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是扰乱书画市场的很大元凶。针对赝品泛滥的问题,需要国家能够出台一个统一而有效的管理办法,如鉴定机构的规范化和行业监督机构的设立都很重要,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停地摸索经验。
在中国书画市场中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最终还是艺术家本人。不管什么样的事情,最终都得落到“人”的问题上。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点,艺术家创作也会随着时代的变换而印上不同时代的烙印。“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石涛的名言,在新时期,更是书画家对自己的新要求。这句话虽然在清初才被提出,但并不代表清之前的书画作品就没有时代的反应。就拿山水画来讲,五代有五代的风范,北宋有北宋的气势……新时期更有新时期的一片纷繁景象。在新时期,科技发展了、经济发达了、人们生活改善了,书画家也史无前例地多了起来,虽然数量庞大,但实力良莠不齐。这对收藏者来讲是非常需要“眼光”的事情,当然,已逝的早已盖棺定论的书画家艺术价值自有公论。如何从当代艺术家中选择“蓝筹股”,提前打造培育市场是一件考验收藏家专业眼光和经验的课题。收藏投资者除了关注那些“大名头”艺术家外,同样应该关注其他作品艺术含量高、有学术价值的艺术家。
挑选艺术家“蓝筹股”是有规律可循的,曾有业内专业人士提到考验艺术家能否成为“大家”的三个标准的概念,有非常中肯的参考价值。这三条标准是:第一,艺术家在艺术上要有新的突破,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甚至能达到开宗立派的一种程度,开拓了前人没有的新领域。这是艺术家对世界艺术宝库的独特贡献。第二,艺术家的创作技巧是否能够达到一种相当的高度,这体现了艺术家的功力,并且不容易被模仿。这种不可取代性将令艺术品立于艺术史的至高点。第三,需要艺术家甘于寂寞,能够认真潜心创作,这才能体现艺术家的真情实感,使作品真正具有含金量,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三个标准比较精炼地讲出了收藏投资者选择艺术家的标准,很明确也很肯定。但是仔细考察一下符合标准的艺术家到底有哪些,也许真是寥寥。经济越发达,艺术家的思想受外界干扰太多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改革开放这三十年中,真正能脱颖而出成为“大家”的艺术家有几个?不过笔者相信,只要认真去寻找,总会找到优秀的艺术家。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等到市场经过沉淀,收藏投资者的眼光提高,肯定会刺破表面的泡沫而达到良性运转。
抛开现象看本质,回过头来再看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价值,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信心大增。首先中国书画艺术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晶,这种艺术语言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精髓,它的客观存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在这个基础上,目前中国书画艺术的真正价值并未完全发挥出来,在中国当前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背景之下,中国书画市场前途光明。我们回头再看2010年书画拍卖的火爆情景:这些都只是一个开始,中国书画市场的黄金时代应该就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书画的真正市场还在后面。
两年,受股市行情下探、楼市调控越来越紧等影响,国内不少投资领域的收益出现大幅下降。..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