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文化记者李益群(下面简称记者)在广州与画家区焕礼(下面简称画家)坐谈,全文记录如下:
记 者:我看见你在省美协工作时銜头也还不少呢?
画家:那都是不值一提的,那都是为了让你工作方便而给你的东西。
记 者:但是好象你也干了二十多年呢?。
画家:其实我也差点早就坚持不下去的了
记 者:那为什么?
画家:当时我是很向往能去“美术家协会”工作的,你想想在美术家协会和那么多美术大师一起工作一起画画是件多么美妙的事。1981年我有机会来到了当时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工作了,但是来了之后才知道完全不是自已想象中的那样美妙,大量的沒完沒了的重复的事务、上达下传、大量的信件收发、各种各样的会议和应酬,面对这些重重复复的事务我傻眼了。
记 者:那又是什么力量让你继续干下去呢?
画家:那是因为潘鹤老师的一席话让我有了堅持做下去的力量:你以为画家总是能整曰画画的吗?总得要为社会做点事的,我们在美院还不一样。你别看你现在坐在办公室里但也有它的优势的,你可以接触各种各样大量的人,还可丰富你的经历。从此我安心了也就懂得了在枯燥乏味的工作中尽量去寻找它的乐趣,想不到这样一干也就是二十多年了呢。
记 者:那又有什么有益的和有趣的事呢?
画家:有益的事是可接触到当下各流派的精英,有趣的事呢那可算是能为大家制造多种多样的活动平台,设计各种各样的奖项,拿到奖项的人们管用的就拿去用吧。也算是帮人做嫁衣吧。
记 者:那最沒趣的事又是什么 ?
画家:那也是因为这个,这是一个“名利场”,各方的力量都汇集在这里,在这个争斗的旋涡中你看多了你听多了你的创作灵感慢慢地也都沒有了!
记 者:你是不是因为这样而提早地离开了省美协的工作岗位的?
画家:尽管我53岁那年就打了报告申请提早退休了但我还是沒有这么大的能耐,直至两年后遇上了省文联改革大潮的好时机才能顺利的毫无损伤的提早离开了那岗位的,当时好象如释重负而获得新生的那种感觉一样,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再也不用去开会学习了,可以更专心自已的绘画了,马上抓紧要做的事就是实现自巳的梦想自驾车游历了大半个中国,真爽!
记 者:工作了那么多年总有点难忘的事吧?
画家:倒是有件事还是可以津津乐道的,那就是当年我和汤小铭、林墉共同策划主持的广东系列美展《星河展》,当时是看到那些有才华的画家要办展要展示作品很困难,为了让这些美术家有一个可以自由地展示他们艺术才华的公开的平台,而且还是无偿的免费的,在那时还是在省美协的条件还很困难的情况下创办的,这在当时在全国来讲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呢而且影响还是很大的呢。记得是19 86 年启的第一回展出的是现已旅居美国的画家涂志伟的作品展,之后,也就有很多有成就的美术家都曾经在这条“星河”中流过,现在真没想到她还能延续到今天,还居然成了省美协的一个品牌呢。
记 者:看了你的作品好象给我有一种深沉而宁静的感觉,没想到在那种“争斗的旋涡”中的你还真能静得下心来。
画家:谢谢,也可以说这是我一直向往的心境。你看生活在“石屎森林”中的人们是多么容易狂躁、焦虑,而很多的人急功近利,还有多少人能沉静下来?还能有一片宁静的心田来安顿我们的心灵那是多美妙的事!你有什么样的心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作品,画为心声、画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一种自然的流露,绝不是装扮出来的。宁静与寂寞还有不同,但要想宁静起码要经受得起寂寞吧。画家这个职业本来就是一种寂寞劳动的职业,经受得起这种寂寞的劳动的人才可能有所建树。试想一下你一天收到几个“请柬”而都要去露露面都要去应酬一下,你还那来的宁静可言。
记 者:我看你的水彩画好象又有油画的味道,还有很复杂的制作,是怎样形成这种风格的?
画家:我原先是从事油画创作的,我最早参加全国展的作品就是油画的。我还有版画、年画、水彩画参加过全国展的,当初还经常“炒更”画连环画和画插图来捞点填补家用的外快呢。经过多年的各品种的艺术实践之后才悟到了水彩画这门类才更适合我的性格特点。水彩画既有如同中国画写意的那种水色交融的随意性的偶些性的美感,又有如同油画般的光色造型和严谨的可控性的特质,可以更自由地按照自已的心意去进行创作,这种艺术形式才更适合表达我的心境。我还喜欢做各种各样的试验,研究各种各样的肌理效果,有些还是自已独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能充分表达自已的心境情趣而无意形成的並不是刻意的追求。刻意的追求是很假的不自在的,就象那有沙哑声喉的歌手一样是自然形成的甚至是天生的。以前我画连环画时就很欣赏别人的“画变形”我学怎么也学不成,这也是性格决定的。记得大概1985年的时侯我和陈衍宁、中国美协的吳步乃在广州负责接侍台湾旅美画家夏阳时,他曾以通俗的比喻方式说道:……其实一个画家一辈子都在追求一个属于自已的“商标”。我理解这商标就是画家自已的艺术面貌,一看就是你。在那时他们就能用这样的通俗比喻了。要形一个艺术面貌也决不是一天两天的轻而易举的事,是要长年的集累和不断地演进的。
记 者:现在都讲究市场营销,很多人认为油画卖价高而都改变去画油画了,为什么你还坚持自已的水彩画?
画家:这是一个误解吧,从作品的保存来讲,只要采用了上乘的纸本颜料它一样可以保存经久不变的,只要不过于受潮不过多强光照射就好,保存条件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简单些的无需过多的专业知识。试想油画作品久不时要涂点保护的油质你不请教专家你敢住上涂吗?我在欧洲看到过百多年前的水彩画作那色彩还如此鲜艳如同新的一样。据科研人员讲纸本做到不含酸、碱的话是不易变色的,纸本不变色颜料又上乘所以人家的画作经久不变,这方面人家可走在我们前面的。从艺术样式来讲,水彩画还有它独特的不可替代美感和特别的技术难度。我就特别喜欢这种技术难度和它独有的水色交融的偶然性变化,它又有点中国画的写意味道,但又是可控制的可以有很好的造型能力。当今的水彩画家强化了水彩画的表达能力,丰富了水彩画的制作技术,现在的水彩画已经不同于以往的水彩画了。画作是不应以质材的不同而论高低价值的。不喜欢粤剧的人你就是唱的再地道他也觉得难听,不喜欢流行音乐的人你再流行他也认为是嘈音,咸魚白菜各有所好由他去吧,一个画家想这些干吗,做你自已喜欢的就好!
记 者:你认为什么样的画作才是好的?
画家: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就简单一点来说只要是用“心”来画的画,有心意象、有情感的画就是好的画作,或人物或风景或静物或山水花卉或具象或抽象都可如此说。各种各样的技法技巧、肌理手段都是为“心”而用。现在很多年轻人作画时过多地停留在技法技巧的追求上,一看他的作品“哗!”好难画的呀!艺术语言本身还是很美的但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内容是苍白的情感是空虛的表情是木纳的,当然也有专门追求如此的但我不喜欢。
记者:当今很多国人步入收藏艺术品的队伍,由于对当代艺术没有足够的知识,没有自信心往往在购买画作时会很容易就以获奖作品拍卖作品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对此你能否给大家点提示?
画家:获奖与拍卖均有很多好的佳作,但也不可太过于相信,你参与过评选工作的话你就知道:在你当评委时到临展时就会经常遇到一些“友好访问”和很“谦虚的学生”带上(还有远道寄来的)所谓要送选的作品先来请你提出“宝贵意见”个中奥妙不言而喻了,更有甚者亲临现场拜见评委的,其中××国展还有所谓××名家也如此的呢,……我也知道拍卖作品也有做局的,还有画家去参与做局的这都是公开的密秘了,所以这一切也都不可太过于相信,大凡是还可以再生的东西则要特别的警惕了。大概是二十年前吧,一位台湾的收藏者还跟我指出过:你们大陆很怪,一个画家他的“艺术官位”升了他的画价也跟着涨上去,官位越大画价也就越高,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这是体制造成的,善良的人总会以此作为参考值。而当下的消费者可不同了已经很精明很理智了。如果你只是把你的收藏行为当成是消费行为那就好了,你就会有自信心就会相信自巳的眼力就会买自巳喜欢的东西,就会买自巳消费得起的东西,就会买自巳认为物有所值的东西。你想作为投资品想很快获得升值的话那你就要做很多很多的功课了。我作为一个画家也作为一个收藏者就会很自然有这样的说法的。作为一个画家还不要过多思考这些,市场不是我们所能懂得了的,作为画家去画出自已心中的情思好好享受那愉快的辛苦的绘画劳动过程那才是最美的事情!一位老先生曾跟我说过:我们以前(其意指建国前)还把卖画还当成一件很丑的事呢。
记者:那这位老先生一定是有很好的生活来源的,我想一位画家总会想把自已的画卖出去而且卖一个好的价钱吧?
画家:其作品就如同他的女儿一样,辛辛苦苦养大了,你说当妈妈的此时内心复不复杂?但好的妈妈总是希望自已的女儿能嫁一个好的老公和一个好的婆家而不是一个富的老公和一个富的婆家吧?但是,作为妈妈也不要为女儿操心过多,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已的女儿“教养”好,她的姻缘也就看她的“天命”了。
记者:你的“女儿”有否遇到过好“婆家”的?
画家:还算有幸,遇到过的,有位女生要买我一幅水彩画说道:两年前在我的个展上就看中了这幅画,只是当时快临产了不敢乱花钱,现在手头松点
了才来找你;还有的说:我要把这画留给我的儿子孙子的……这都算是很好的“婆家”了吧。也还有一些有趣的:……这幅画好是好就是有头牛,我都做了一辈子牛了还买一头牛回去掛,……这幅好,水又多(财多:水为财)又有船可以运财,……还有问我经办人的这画家死了未有的,……我对经办人说:你告诉他不要买了,他的身体好得很,六十多岁还自驾车到处跑呢……真是哭笑不得。你要是去讨好人自巳到头来还不知变成什么样子呢!你想想看,本来画了七匹马构图就己经很好了,但为了讨好人非得再加上匹变成八匹,本来画一匹马挺来神的但非得再画够一百匹变成“百骏图”……你说累不累?还是不去讨好人不去画讨好人的画来得愉快!画自巳心中的画,唱自巳心中的歌!
罗小珊创作作品《京华烟云》 您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物画,您寄予其中怎么样的情感和感悟? 我并不是..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