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山水画家王宁访谈:艺术因喜好而存在
[ 编辑:admin | 时间:2016-12-14 11:46:45 | 浏览:2553次 ]
分享到:

王宁,中国职业书画家。现为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职业书画家,一级美术师,北京长城书画家协会会员,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山水创研室副主任,中国艺术家联合总会展览部主任,张贤国画工作室画家。师从刘连河先生,张树立先生,张贤先生,书法、绘画造诣颇深,书法尤以小楷见长。



王宁,中国职业书画家。现为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职业书画家,一级美术师,北京长城书画家协会会员,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山水创研室副主任,中国艺术家联合总会展览部主任,张贤国画工作室画家。师从刘连河先生,张树立先生,张贤先生,书法、绘画造诣颇深,书法尤以小楷见长。




王宁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和传承北方山水画派的精髓,尤其是在国画长城的绘画上,在传统和创新的交汇中走一条自己的路。 借鉴运用多种绘画语言, 将具有时代感的大自然的美寓于传统的笔墨构架中,形成了风格突出的新型的山水画风貌。近些年来,以极大的热情呼吁对长城山水的重视,努力开创当代北派山水创作的新格局,2016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作品《一晓入太行》入选“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引起很大反响,业内也充分地肯定了“重振山水雄风”这一主题。

【中国书画网记者】: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山水画的呢?

  【王宁】:准确的说是受家人的影响,因为我父亲是一位教书的先生,平常就喜欢研究一些山水字画什么的。耳濡目染的,从小就开始热爱美术。十几岁时便拎着颜料桶在家乡挨家挨户的画照壁,壁画。

  刚开始,我比较喜欢的书法,常常练习小楷,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喜欢上山水画,哪种初初接触山水画,就被山水画的自然艺术,精致的风景所吸引,而后在慢慢的了解中越来越爱,以至于爱了近三十年。

 【中国书画网记者】:在您的山水画创作中,你最为满意的一幅山水画是哪一幅呢?

  【王宁】:也不能说最满意,就拿《太行新绿》这副画来说,不能说多有代表性,但却是我付出心血之作。

  《太行新绿》这副山水画,是我与妻子早年一起游太行山之时便开始着手的,在那次的游玩中,深入到太行,才感受到咱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何等雄壮威武,山水之美也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深刻的体会。

  【中国书画网记者】:您作为当代山水画家中的领军人物,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您对于山水画的见解。

  【王宁】:中国山水画,历来注重笔墨,然注重笔墨并不代表着要大家“玩弄笔墨”。自认为“潇洒、淋漓”,不在状态内作画,不会出高水平的作品,也画不出中国山水画的写意境界。

  一位年轻的画家,大笔一挥,一气呵成,完成了一幅作品,也赢得了周围朋友的掌声。一位老画家,在全神贯注的进行创作,他沉思着如何下笔,很宁静的一个状态,也许大家看到他作画会觉得沉闷枯燥。如果这个时候,让你选择,你会比较倾向于选择哪一位老师的作品呢?

  不得不说,这位年轻的画家,“够潇洒,用笔飘逸,下笔肯定,水墨淋漓!”不少年轻人一定会觉得这位画家很了不起,他的中国画水平很高,其实这种玩弄形式的“笔墨”不代表水平,这样“玩弄笔墨”是一个的误区。相反之,年老的画家更注重的是画的本身,注重所创造的画的意境,于是他沉思下笔,认真的雕琢每一件他心中的中国山水画。也许你不能理解,也许你觉得枯燥,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年龄越大的画家越受人们追捧。

【中国书画网记者】: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今天,您觉得当代新山水画和传统的山水画有什么不同?

  【王宁】:新山水画我认为它应该是百花齐放,风格多样的。首先它应当是有一种新意,是有所创新的。说到创新,我觉得艺术的创新应该同步于科技创新。世界进步需要人类不断的开拓创新,创造出新的成果推动社会前进。艺术的创新,也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呈现。但我并不认为创新是画家成天苦思冥想,追求与众不同的特殊的的样式或符号,别出心裁炮制出来的一种东西。一个有所追求的画家,他在艺术实践中在对风格的探寻中有自己的独立性,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面貌,而不是一种牵强附会制造出来的那种所谓的创新。

  现在有人问我新北派山水应当是一种什么样子,我说新的北派山水不应当是某一种风格或样式,而是在基于北派大山水理念的基础上,各具特色,风格越多样越好。山水画家一是很好地继承传统,二是不忘我们的时代责任,专心画自己的画,将自己的真情倾注于笔端,画自己胸中丘壑,这样才能出现重振北派山水的新的局面。

【中国书画网记者】:听说您的山水画作品现在已授权易从网,这是真的吗?

  【王宁】:是的,是真的。之所以想在易从网上售出自己的山水画作品,一方面考虑的就是很现实的问题:生存!前些年由于家中的一些变故,迫于生计,有些字画不得不选择出售。

  另一方面可以说是易从网成功的说服了我,既然作品创作出来都是用来欣赏的,以哪一种形式来欣赏传播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且我并没有觉得这样做有何不妥之处。

  【中国书画网记者】:近些年来,人们都反映艺术市场比较乱,您能不能谈一下对当前艺术市场的看法?

  【王宁】:至于说到美术作品的市场问题,我认为一件艺术作品能否在历史上流传下去,是艺术作品水平高低的一个最根本的检验。

  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本身的艺术质量,它有没有一定的内涵,有没有高超的技艺,有没有独树一帜的风格,这应当是一个历史的检验标准。其实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并不象中国这样看重名头,那些国际上的大师们都当什么官或在美术界任什么职吗?有一些大师就是平头百姓,但他们的画在历史上却是不朽的。

包括中国在历史上也是这样,当然一些高官的作品留下来的机会可能会多些,但真正好的作品往往出自民间。像清朝的扬州八怪,就是在社会上画画和卖画为生的,四僧更是在民间。书画家们把精力不是用在画画上,而是争先恐后打破头去争职务争名位,这也是当今社会造成的一种怪相。我认为这只是一时的,归根结底,画家还是要把力量用在自己的创作上,下功夫研究传统突破创新,提高自己的作品的艺术水准,要“用画说话”,只有这样多出精品,得到社会的认可,市场才会顺其自然地慢慢形成,这样才会有艺术市场的良性循环。

藏家也应当对艺术市场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提高文化素养和对艺术品的鉴别能力。其实各种风格流派都会出好的作品,比如象荷兰的凡高,作品一看就知道是他的,他的笔触灵活跳动,色彩异常斑斓,跟别人就是不一样,让人看起来有一种强烈的美的感受,于是他成了大师。

  收藏的过程也是对艺术认知的提高,既要看到表面的美也要看到深藏的美。如果说虽然自己看着并不美也不喜欢,只是由于画家的地位高名头大就出高价来收藏,其实是可悲的。当然审美水平也不能停留在世俗的层面,有些画可能看起来很鲜艳,很细致,就如人们所说的商品画、行画,它的品格不一定高。这是个品味高低的问题,我们大家要逐渐提高对美的认识,使既高雅又通俗,既有学术水平、又为大众所接受的作品能入法眼。如果画家把功力都用在艺术创作上面,艺术市场也逐步提高鉴别能力,相信我们国家的艺术发展会形成一个更好的局面。


上一篇:画家区焕礼访谈录
下一篇:中国书画名家李成印艺术人生访谈录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