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常跃泼油画作品的精神品格
[ 编辑:admin | 时间:2016-12-14 09:53:30 | 浏览:2134次 ]
分享到:


常跃泼油画作品的精神品格

陈玉荣

    油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画种,以其特有的写实功能赢得人们的欣赏与认同,其具有一定的审美共性。不同时期,我国油画家在对油画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所追求的精神品格和审美风格也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与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常跃泼先生油画作品中体现了赋予社会转型时期的批判精神的时代感、历史厚重感、使命和直面现实的精神品格。常跃泼先生油画作品的精神品格向世人昭示了艺术家世界中最动人的一面。也共同构筑了艺术世界的精神宇宙。


一、艺术家与精神品格的内涵。汉王符《潜夫论·卜列》:“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精神,实人之本也元揭傒斯《哭王十良仲》中“精神与时息,形质随日化”则强调了精神的时间性、延续性与悲怆感,这句诗不由使笔者想起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油画艺术正经受新旧价值观、新旧思维方式和新旧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在扩大艺术发展领域和进发艺术家创造才能的同时,也在绘画观念和艺术实践中存在诸多困惑。而在常跃泼先生的油画作品中,则体现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历史厚重感和个性特征的中国油画作品的味道。这是因为巨大的社会变迁带来的是相应的经验和复杂的环境。常跃泼的艺术创作无论是架上绘画还是概念艺术,艺术家的想法、情感与思想,丰富了当代艺术的精神内涵,力求呈现第二种真实。这种思考的精神状态,表现出他的油画作品中所具有的那种升腾、创造和难能可贵的精神品格。

    (一)精神品格唐李中《庭苇》诗:“品格清于竹,诗家景最幽”,品格乃品性与性格者也。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洛阳人谓牡丹为花,成都人谓海棠为花,尊贵之也。亦如称欧阳公、司马公之类,不复指其名字称号,然必其品格超绝,始可当此。”在这个层面上,品格意味着某种超越。而当精神与品格相连后,则转化为哲学范畴,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由此,精神品格乃由人的使命、意识和理想等诸因素构成;之于艺术家,则上升至丰富的想象力、富于批判精神的使命意识和直面现实的情怀等,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标志。为此,笔者认为所谓油画作品中的精神品格其实就是用艺术形式关注人生、关注现实,给人类以思想启发、以感情提升。这就是常跃泼先生的艺术作品的意寓深远艺术家通过油画作品表达自身的同时,也将精神品格寄于作品之中。不管怎样,艺术家在这条道路上艰难前行时,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对自由的渴望

   (二)艺术家与精神品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家为特殊群体。古代美术家地位低下,他们在漫长的等待与艰辛努力的过程中挣扎和思索着。他们从未放弃过,因为他们相信他们被赋予的才能。在他们看来,自身的才华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艺术家并非都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怪诞,然而他们确有与众不同之处。他们在人们的偏见、敬佩和不可思议的眼光中工作着。他们体味着工作的快乐与苦恼,时而坚定,时而彷徨。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这些艺术家们以自己敏锐异常的感受力和卓越的表现力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艺术财富,用善感的心灵和丰沛的创造力为世人留驻了时光和记忆。

   昔日的大师在奉献他们作品的同时,也留给我们了另一种关乎精神品格的财富。有着惊人天资的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说:“我想把我所学到的一点点东西公之于众,为的是使某位比我高明的人能猜测真理,证明我现在工作中的错误并加以纠正。为此我将高兴不已,因为甚至我也是用以显示真理的一个因素。”能与丢勒的这段话相颉颃的算是虚云法师在一次开示前说的话了,虚云法师德高望重,他却说:“各位同学虚云业障深重,知识浅薄,承灵涛法师要我来说几句,真惭愧苦恼极了……”虚云禅师傅是否真的如此谦虚,不敢妄言,只是他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人的态度,足以令人感动落泪。英国诗人济慈在他的墓志铭中写道:“名随水逝”,正如吴燕先生所言,“这是河流的智慧,也是光阴的智慧。”毕加索八十五岁寿辰时当着全体来宾说:“当我独处时,我没有勇气以艺术家这个古老、伟大的名词的意义来想象我自己是一名艺术家。乔多、提香、伦伯朗、哥雅才是伟大的艺术家。我只是一个公开卖艺的人,这个人了解他的时代,并且竭尽所能扮演了与他同代人的种种愚蠢、贪婪和杂耍。我这段痛苦的告白比它实际上的含义还要痛苦,但我感到了坦然告白的喜悦。”

    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品格无疑向世人昭示着艺术家世界中最动人的一面。或许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裂变和转型,艺术家的责任也许就是必须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和高尚的精神品格。这是因为,尽管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现实性的叙述压倒了一切,精神性的地位受到贬黜,在大众文化众声喧哗的语境下、在娱乐精神席卷天下的背景下、在消费需求主导生产的压力下,油画作品奢谈精神品格似乎有些奢侈和迂阔了。然而,正如有人曾举过的例子一样,守财奴对于金钱的高调抒情也许暂时盖过了少女对爱情的浅唱低吟,但因为前者在精神品格上的低俗和粗陋,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流淌在人们心间的一脉清泉。


  常跃泼先生认为,艺术家提高自身的精神品格并非不合时宜,相反可以说是势所必至,因为拥有较高精神品格的艺术作品,对形成健康、积极、和谐的整体社会文化生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油画作品的精神品格也并非以前我们习惯于理解的阳春白雪、曲高而和寡。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生自灭不是敢于担当、敢于挑战自我的常跃泼先生所信奉的理念。油画作品的本就是以真善美的恒久魅力守住真实的生命线占领审美的制高点。无数艺术家的“敢说敢做,忍受痛苦”也使艺术家的世界成为艺术家演绎“精神品格”的宇宙。

    二、常跃泼油画作品中的精神品格常跃泼身上兼具中国文人身上所具备的安贫乐道、诲人不倦、直道而行、与人为善等传统品格和具有丰富想象力、富于批判精神的使命意识和直面现实的情怀等艺术品格。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精神品格密切相关,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笔墨虽处于手,实根于心。常跃泼的人生和他的画作都凸显了他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及他身系社会的责任感。



(一)常跃泼作品的古典美。中国古代画家提倡“以形写神”,西方绘画天才达芬奇也曾说过:一个好的画家必须注意绘制好两个主要对象:人和他的精神面貌。可见无论是东方艺术还是西方绘画都有一个共同评判标准,那就是人物精神和内心的刻画。今天,我们来讨论中国传统人物画教学中“心画”美学意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常跃泼先生作为我国实力派人物画的当代艺术大师,其作品具有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特点。他擅长人物画创作,这就使其创作的油画作品清幽俊秀、浑厚苍茫、气韵生动的神韵。特别是他擅长的人物油画作品,以诗为魂,以书为骨,并将中国古典主义诗、书、画和戏曲文化与西方美术在颜色运用上的独到之处有机地结合起来,造型准,雕塑感,笔墨沿袭唐宋遗风,突破传统,格调清新,意境传神,笔下的人物画形神兼备、活灵活现,他沿袭写实油画的风骨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风貌,他潜心于人物画,行笔沉稳,注重表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品传递出厚实的中国传统文脉,他的笔墨和创作灵感来源于古典,又与自身修养融为一体,是最具古典形式构成的中国当代人物画代表,其在中国古典主义绘画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可在古人之上,又借古开今,形成了延续东方艺术史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例如,常跃泼先生的油画作品《红烛》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布局合理,构思细腻,画面上方梳妆的穿着红色新娘服饰的姑娘侧面凝视,精准的眼眸刻画表现出其怀着无比急切的心情盼望新郎早日归来的心情。组织严密、飘逸的衣纹线条和乌黑的发髻衬出人物面庞的清秀和手的纤嫩。常跃泼先生画过多幅身着红色古典服装的女性形象,但其构思、构图毫无雷同,形象描绘精准无误,充分反映其造型意识的精确性和灵变性。当然,最能体现常跃泼先生造型写实能力的是肖像画作品。晚清的肖像画多承明代曾鲸画风影响而益见匠气,常跃泼先生则将传统写真艺术和西洋写生法结合,开创新的画风,令人耳目一新。他在构图上打破了传统肖像画中正襟危坐、千篇—律的造型模式,强调线条的作用,以线造型、以形写神,充分发挥线条的表现力和概括力。



    正如常跃泼先生认为,由于网络把世界事实上组织在一起,世界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和政治理念,不同价值观念对某一个国家传统意识形态的冲击,已远远大于对于一个国家领土、领空、领海的直接武力威胁。换言之,政治安全,远比一般性国防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更严峻、更致命。因此,加强内心的修炼就成为第一要务。习主席指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要建立强大的网军。党、军队和国家文宣部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思维融合、体制融合、任务融合。因为,共同的职责已经在新时代融合得难解难分。

常跃泼先生还认为,网络已成为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新的上甘岭。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都要思考并行动起来。但就油画作品而言,真实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基础,书画艺术的全部合法性就建基于其上。我们时代的“常识”或“共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作品本身,所以艺术家必须相信真实具有本体性,并且应该最大限度地接近那个本体。而要守住真实的生命线,须有多方面的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艺术家的正心诚意,这句话说白了也就是艺术家应有一种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它是真实性的前提,也是油画作品精神品格的保证。此外还要有理论自觉。真实的发现不仅仅诉诸感官,否则获得的可能只是非常浮泛、浅表的印象,而这种印象往往会与真实情形发生偏差甚至悖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时代使命。甲午一代、抗战一代、建国一代、改革开放的一代,像接力棒一样,把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传递到我们的手上。我们责无旁贷,只有竭尽心力,打赢新时代的“心”战争,为先辈们的中国梦守灵,为今天的中国梦护航,为后人的中国梦守望!

   (二)常跃泼油画作品的崇高感看过常跃泼的《世界歌等作品的人不难感觉到常跃泼先生在其作品中所欲表现的崇高感。一方面,画家竭力想表达出画中人物及其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崇高感,另一方面,画家同时也在试图将自己胸中积聚起来的崇高感释放出来,而这种感觉是画家时时追求的。事实上,一幅优秀的作品只有在与观者的互动过程中才能体现其全部的价值,常跃泼艺术中所追求的崇高感其最终目标也正是希望将这种崇高感传递给更多的观者。


  崇高感这一概念可以追溯至晚期罗马,由郎杰努斯提出,后经17世纪法国文艺批评家布瓦罗的倡导而得以流行。18世纪,优美与崇高成为当时较为流行的论题,并成为美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和标准。康德在他的两部美学著作中论及崇高的问题,将崇高感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他称之为令人畏惧的崇高;第二种他称之为高贵的崇高;第三种他称之为华丽的崇高,此种崇高伴有弥漫着一种崇高计划的优美性。康德特别强调崇高感的道德性质和理性基础。诚然,康德对崇高的论述也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但他却为我们探索崇高感开辟了道路。在徐悲鸿的作品中,康德所述三种崇高皆而有之。不难看出,常跃泼在《世界歌》中,正是想通过这一主题以及绘画中的独特表现方式来再现他理想中的崇高感,而这种崇高感与原文的主旨形成了暗合。常跃泼先生对人物画油画作品的崇高气魄也感知颇深。他认为真正的德行只能是植根于原则之上。这些原则不是思辨的规律而是一种感觉的意识,它就活在每个人的心中。它就是对人性之美和价值的感觉,这样说就概括了它的全部。惟有当一个人使自己的品性服从于如此之博大的品性的时候,我们善良的动机才能成比例地加以运用,并且会完成成其为德行美的那种高贵的形态。

(三)常跃泼油画作品直面现实的情怀。在常跃泼先生看来,很多人所认为的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仿佛在人们的生命体验里,全都丧失了痛感,而只剩下寻欢作乐、快意人生。这显然只是一种虚张声势的表达,它所掩盖的其实正是当下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忧患意识,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缺少的一种精神元素。千万别以为它高不可及,其实只要你愿意从烦琐的日常生活中抽身片刻,反观自身的处境以及周遭的世界,你就会在内心升起这种情怀。我们的生活并非只有欢声笑语,也有内心的酸楚我们的周遭并非只有公平、正义,也有邪恶、丑陋。这些,都是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大疼痛!我们不能忘记,忧患意识曾经在我们前辈的身体里流淌,激励、鼓舞他们走向精神世界的崇高!我们需要向前辈学习,从他们身上汲取直面现实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传递下去。

常跃泼的作品中,我们常能感受到他对这个“娱乐至死”时代深恶痛绝感而始终勇敢地直面现实。在特定时期,美术作品有改造社会的功能,而美术作品欲改造社会需依赖公众舆论这一媒介;与此同时,创作者就必须试图在保留作品形式美的同时,设法让更多的公众理解他的作品,因而,创作意图—公众—公众舆论—改造社会形成了一条有机的连锁反应链常跃泼先生油画作品恰好为这样的理论做了有力的诠释常跃泼先生大力倡导写实主义,是以主张科学研究精神为基础的,他的创作意图更多的是想把美术作为改造当时社会的一种工具。

在某些情形下,艺术家希望通过他们的作品传达出一些意识,表达他们的内在感受,使作品成为导向公众舆论的工具,这正是艺术品的社会意图之一,也就是说,部分艺术品的诞生是因为艺术家想向公众传达某种理念。事实上,有这样创作意图的艺术家需要公众理解他们的艺术,公众的理解是他们艺术的价值所在。在常跃泼先生油画作品中,公众舆论是其艺术的意图之一,而这种公众舆论是与社会责任相关联的,换句话说,让公众理解画面,是他的出发点,因而,他并非要创造一种诗性美术,而是要更多地创造出作为改造社会的艺术元素而凸显出来。



常跃泼先生看来,艺术应该面对大多数的公众,而公众来自各个不同的领域,当下中国艺术形式正处在一个文化观念多元混杂的时代,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到后现代文化,分别占有不同份额的市场,但传统的文化观念还是主流。任何社会,除了受大众欢迎的主流文化,还会有不适应时代发展、逐步被边缘化的文化,也会有走在时代前列、先锋的、超前的文化。在这种多元文化观念并存的背景下,各种文化观念的碰撞和交锋也就不可避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目前我国油画作品的艺术形式内部,也为不同的艺术流派,各种思潮杂芜,没有一致认同的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普通受众对这种艺术形式还是一知半解,甚至一头雾水的时候,一部具有时代感、使命感的油画作品的问世,很容易受到各种观点的牵制和左右,一些观点被放大,对作品的传播会产生致命的影响,让这些油画作品的命运充满了诸多不可预知性。在这样的艺术氛围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理解一些常跃泼先生的观念,“研究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研究艺术,以素描为基础;科学无国界,而艺术尤为天下之公共语言。”于是写实主义风格则成为常跃泼先生改造社会的艺术作品精神风格选择而这种风格的选择是由目前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他选择了写实风格,为了使美术作品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面对更多的观众,他有时选择放弃对纯形式要素过多的追求。梁刘勰已提出,“丈夫学文”的同时,也需“达于政事”,“擒文必在纬军国”。事实上,常跃泼先生的主张正是与目前转型时期的社会语境与文化语境分不开的

因此,创作的意图决定了作品风格的选择。艺术要提高文化、改造社会,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改造艺术,拯救当时的美术;徐悲鸿想通过艺术来造社会,同时也要提高中国艺术在亚洲、在世界的地位。艺术能担当这样的重任吗?他试图变革中国画,“若此时再不振奋,起而师法造化,寻求真理,则中国虽不亡,而艺术必亡;艺术若亡,则文化顿暗无光彩。”常跃泼先生认为中国因抗战而使写实主义抬头是诚数千万为正义替牺牲之血所灌溉而来。事实上,不止是常跃泼一人,许多当代的书画界的艺术家都认为拯救国家命运必须开启民族心智,科学和理性成为唯一路径。

    艺术品的设计意图是直接指向观众的,对政治状况的理解是研究艺术与公众关系的基石,从某种角度来说,艺术品就成了舆论宣传的工具。在这时,画作的题材变得重要了,所以,常跃泼先生纠正了之前国画家偏重山水题材的现象,提出中国造型艺术家,无论雕塑绘画,皆忽略人物或动物,而只注意山水,因此发生艺术与生活脱节现象。盖艺术所贵,在满足社会的需要,人物活动则最能满足此一需要,而山水则否。因人物活动,其范围可以扩大到英雄、豪杰、民众,乃至敌人等。从社会价值上说,对于人物之欣赏较对山水为容易。



    三、结语综上所述,精神品格乃由人的使命、意识和理想等诸因素构成,之于艺术家,则上升至丰富的想象力、富于批判精神的使命意识和直面现实的情怀等,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标志。常跃泼艺术中的古典美、崇高感以及直面现实的情怀构成了他的精神品格。常跃泼和其他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品格向世人昭示了艺术家的世界中最动人的一面,也共同构筑了艺术世界的精神宇宙。诚然,在重新审视中国油画艺术作品的当代性问题时,不应停留在技术问题的层面上,而要把他深入到对当代文化建构上来对待。因为油画作品虽为舶来品,但是通过多年来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如何做好各种意识形态的辨识与创新,也是我们这代人应担当的责任。常跃泼先生油画作品中宏大场面的视觉冲击力,是来自远古与当代,民族与世界创造性的横向移植隔代遗传下呈现出的多元空间,有哲理,有世界,创造性地保留了世界民族的精华,充实着中国书画作品的艺术宝库。创造无疑是当今每一位艺术家对自我的挑战,同时决定了艺术的品格、生命,与艺术家的地位。没有对知识的广泛占有,良好根基,对历史、哲学、文学、美学、心理文化的全方位观照,只会是天方夜谭。

    事实上一些当代艺术家已不安于“国、油、版、雕”的门类的绝对分割,他们已不拘于画种的界别。视觉文化的转变过程已呈现出新的综合与新的分化,艺术的各门类之间已不再是孤立分割的,融合与区分都是相对的,凸显的是特立独行的艺术个性,视觉文化的转变过程将成为当代油画作品艺术景观,当代文化艺术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在油画作品方面的发现和运用上将呈现出开放性和发展的广泛可能性。艺术家毕竟不是商人,不能“一切向钱看”,艺术家应当坚实自己的职业操守,努力肩负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任和使命,更加自觉地引导人们“向前看”,争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人类伟大理想的守护者和领路人。为此,笔者深信油画作品对于在中国世界深远影响常跃泼先生而言,既有宏大的奋斗目标,又有扎实的、能付诸实践的创作计划,相信他会不断向大众奉献自己的新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火是光明、咨讯、联络、温暖。常跃泼举着他的火把,引人走向光明的同时,照亮了自己。焉无艺术筑成,影响之功(陈玉荣)


上一篇:| 论文艺评论的客观性
下一篇: 论范曾书画作品的艺术造诣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