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北京
北京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春节期间我读的两本书有感
[ 编辑:admin | 时间:2016-12-14 09:50:53 | 浏览:2048次 ]
分享到:

春节期间读的两本书有感

提起书,大家都应该看过。今年春节期间,我专门花费了节后整整五天的时间读完了两本书,一本书是由杨绛先生撰写的《走在人生的边上——自问自答感触良多。此书是杨先生在96岁高龄时协作完成的,可见杨先生一位多么勤奋的人啊。此书虽然不算太厚,才四万多字,但凝结着一代学人在人生暮年对真理、对生命旅途生与死的感悟以及她对人生价值的叩问和思考另一本书则是由美国作家唐纳德·L布朗教授撰写的《步行者日记》,此书的作者也是布朗教授在70多岁高龄时完成的作品,读这本书,并没有看到布朗先生如何夸夸其谈自己的成功之道,而是用他自己最真实的人生,有血有肉地记述了他徒步在美国的探险之旅,还通过旅途中的趣事回忆了他多彩的生活读完这两本书,不得不让我佩服这两本书的作者渊博的知识和顽强了毅力。



众所周知,杨先生是大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前些年,杨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洗澡》和回忆录《我们仨》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去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这本《走在人生的边上》后,立刻在读者中引起阅读旋风,也勾起了笔者对此书的阅读兴趣。



根据笔者了解,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堪称经典。若干年后,杨先生写《走在人生的边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读性极强的书。两本书像双子座,在中国读书界风光无限。钱钟书杨绛夫妇在专业追求、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谓志同道合。他们从牵手结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风风雨雨走过,实为不易。此书的副标题是“自问自答”,很谦虚,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势,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杨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此书中,注释部分将近占去全书一半的篇幅,这在当代出版的图书中是不多见的。一般书(古籍除外)注释部分都是书的附属部分,而此书每篇注释都一段尘封的往事,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每篇注释可单独成篇。比如:阿菊闯祸、劳神父、三叔叔的恋爱等篇幅,本身可当作都好散文拿来读。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对神鬼、人性、灵魂、天命、文明等问题进行深思,杨先生也不例外。对于这些问题,杨先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在书的前言部分,杨先生的开篇就直指“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杨先生在九十多岁的高龄,能洒脱地面对将来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种超我的人生境界。



    这两本书以不同的体裁诠释了人生的意义。杨绛老先生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写下了自己走在人生边上的一些思考: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先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唐纳德以记叙文的形式记述了自己一生的遭遇和自己是如何挑战不幸的命运并取得成功的。他在文章的最后总结道:生活能把你、我和任何人都击垮。但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受了多大的创伤,而是你深受重创时,还能否继续前进。


    我非常佩服两位作者面对困难时的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杨绛老先生在96岁的高龄,忍着病痛的折磨依然笔耕不辍,并对人生进行了全面的思考:神和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万物之灵;人类的文明;人生实苦;人需要锻炼;修身之道;受锻炼的是灵魂;人生的价值等。特别是《走在人生的边上》书中杨先生谈到“修身之道”。人的身体需要锻炼,人的品德需要修炼。她说:人的躯体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烧。可是人的灵性良心,愈炼愈强。孔子强调修身,并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灵性良心锻炼肉体,得有合适的方法,肉体需要的“饮食男女”,不得满足,人就会病死;强烈的感情不得发泄,人就会发疯。灵性良心在管制自己的时候,的宽容,许可身心和谐。克制自己,当恰如其分。所谓“齐之以礼,和之以乐”,就是用礼乐来调节、克制、并疏导。这番话很有道理,要想成为堂堂君子,必须经过磨练,同时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没有这两点,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个高的层次。因此,我觉得杨先生写的《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晚年人生诸多问题的集中思考,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人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不可回避。像这样的智慧之书,也不是我一两天就可以全能读懂,以后要常常翻阅,不断寻找人生的秘密。



    至于说唐纳德老先生在七十多岁时以回忆自己52岁时徒步穿越美国为主线,写下了与命运顽强抗争的过程。38岁时战胜了因膝盖受伤无数次做手术带来的痛苦的折磨,战胜了自杀的念头,战胜了离婚带来的情感的伤痛,毅然走进的大学的门槛,并以全校最高分的成绩圆满毕业,然后又攻读哈佛法学院,毕业后创办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又遭遇被吊销律师资格证的情况下,克服了糖尿病、膝盖疼痛、脚底起泡、炎热等困难,以及忍受着对儿子的思念徒步穿越了美国的伟大创举。



    第一次用每天交替看书的方式看完了这两本书,白天利用光线好看电子版的《步行者日记》,晚上看纸质书《走在人生的边上》,以使眼睛不至于过于疲劳。时常看着看着爱不释手,虽然是不同的体裁,却对生命有着一样的感受,那就是对于一个而言,一定要活得有意义。

此外,《步行者日记》也让自己想起了英国的一部小说《一个人的朝圣》,这两本书一个是穿越美国,一个穿越英国。前者是第一人称的传记,后者是第三人称的叙事。都给予我们来自灵魂深处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而唐纳德老先生撰写的徒步穿越美国,我觉得作者并不是说走就走,他在自己周密地计划之后,变卖公司股份获得资金,和各大媒体合作招商引资来做慈善活动。详尽地列出每天的行程,为每天的消费做好打算,部署跟随司机的路线,还有很多,他的思维很缜密。诸如“我需要应对在完成艰巨的任务后必定会随之而来的失望”出现在唐纳德老先生撰写的《步行者日记》28章,读了很多的行记,很少有人在书中会提及,的确,在一路的灯光加“闪电”的报道之后,唐纳德的在大苏尔的海边静静的待了2个小时,这2个小时他会想了什么,或者是什么都没想,安静并不代表顺利,反而是内心波涛汹涌。出行前数年的设想,出发前的适应性锻炼,忍受了各种极端天气和一直缠绕不去的寂静孤独后,多年的梦想完成了。在这之后的是棘手的官司、逃避的婚姻、生计接踵而至,真正的面对后才是这次旅途最终收获的真正意义,不怕被打倒,就怕再也站不起来。生活从来不会让你有片刻的停歇,这才会造就绚丽的人生。别人的感叹和憧憬是自己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创伤之后的重新站立奋斗的结果。



不错,他是一个战士,长久的坚持,在五剂吗啡后开始了他的穿越美国的旅途。就像那个握着唐纳德手不愿离去的老人一样“我多想和你一起走”,我们没有吗啡,可是每个人内心总有一种情愫需要我们去实现,像微弱的小火苗,我们可能用物质,情感来填充我们的生活,可是内心那个不磨灭的火苗却时时在深夜里照亮着我们的前程,风吹不走,雨浇不灭。与我的同行,我会用余生来珍惜这些时刻”让我们彼此温暖,叩问内心,就像电影里一样做自己的洛奇。



总之,我在这里要说的,能说的还有很多。比如一路上人们的善良、职业无分贵贱等等。我非常佩服这两位作者在人生旅途中行走的勇气,对于结局,这两位作者走完后依然迷茫感到小遗憾。这让我不由联想到自己到新疆敦煌的一次旅程。有点出于迷茫想要逃避现实而离开,但回来后,竟发现现实还是如此,没有改变。出行本身其实改变不了什么,心志上得到锻炼,眼界开阔了,到年老的时候多了一份对人生的感悟和回忆不过,要想改变现实,还是要以对现实的行动来改变。所谓实现梦想,当你在路上已经是在实现,结果真的并不重要。那些在梦想路上“牺牲”的人是幸福的,起码他/她是活在梦想中,不会迷茫,当然可能会有点遗憾。


这是因为遗憾是一种蕴含着无奈和惋惜的情绪,只有在无奈或惋惜的时候才有这种无语的状态。遗憾是一种掺杂着企盼与失落的心境,企盼与失落构成了人生不息的新陈代谢。怀抱遗憾的人,一旦面对曾经使自己遗憾的事,就会知道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从这个意义上说,遗憾既是一面镜子,又是一种药物,更是一种残缺的美。坚强的人当它是强心剂,奋发图强;懦弱的人当它是麻醉剂,从此一蹶不振。觉得自己有遗憾,说明自己活得很清醒,当然,遗憾也绝不能常挂心头。要明白,长大成树固然好,长成小草也自有一片绿。真的,遗憾这块大石头是不能常压在心头上的,而应当把它垫在脚下铺路,认为自己不应该再有遗憾,证明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努力使自己的人生少一次遗憾,才是不让自己遗憾的实实在在的目标。善待遗憾吧!山因风雨而朗润,梅因霜雪而傲然,荷因污泥而高洁,人因遗憾而多彩(陈玉荣)


注:本文作者陈玉荣博士系经济学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消费心理学博士,2004年被北京市组织部评为优秀人才称号,获得2万元的人才奖励基金。现在某中企报刊任专栏主编工作,曾在国家研究机构从事过研究工作,在报社从事过编辑记者工作,在某著名企业集团担任过总裁助理兼企划部长工作,在某投资公司担任策划总监工作等,主要专著有《秋凉犹热:西方经济透视》、《创新赢得市场:珍贝成功之道》、《转型中国的路径抉择》、《不断进化的经营:全聚德集团多品牌战略营销》、《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以及正在与董英豪先生合著的中国廉政管理系列丛书6本中的前四本:《现代化的关键跨越:贫富差距与犯罪率实证研究》、《微时代的危机公关》、《集聚正能量:反腐、惩腐、防腐三步走》等6本中国廉政管理丛书的主笔,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300多篇。


上一篇: 论范曾书画作品的艺术造诣
下一篇:黄庭坚对书法界的贡献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